(接續上篇)
去年秋天,我試著從定義風味開始,企圖描繪出我心目中赤味噌應具備的內涵。如果說我們招牌的淡色味噌是強調平衡、剛好,代表著我們平靜美好的日常;那麼我心目中的赤味噌,就是深沉內斂、是經過歲月洗禮後醇厚的韻味,就好像某個冬日上午,在歷經東北風吹拂而連日濕冷過後,好不容易從雲層中探出頭的陽光,雖然曖昧地讓人覺得有點一言難盡,卻也和煦、紮實地暖進了心坎裡。
要達到這樣的深沉內斂,當然「長時間發酵」是不可或缺的。除此之外,我也思索著是否有可能從原料上著手,再更進一步減少直白、增添層次,於是,我決定試試看用糙米來替代白米,相較於成份幾乎全是碳水化合物的白米,糙米有著更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,這個差異尤其明顯反應在香氣上,煮熟的糙米飯有著白米飯所不具備的複雜穀物香氣,我在想,如果這樣的香氣成份可以參與味噌的發酵,那麼應該能造就出很許多很有意思的化學反應。
糙米麴↓
糙米麴↓
而為了比較箇中差異,我也保留了白米的配方做了一甕,除了當作糙米的對照組,同時也可以跟原有的淡色味噌比較,看看同樣原料、做法之下,單單「時間」的力量所創造的差異有多大。
好不容易經過了一年,我們終於開甕評比測試了!該怎麼說呢…糙米味噌果然沒有辜負我們的期待,簡直迂迴複雜得要命,無論是甜味、鮮味都像是蒙上了一層面紗,若有似無的躲到了很後面,但一旦沒入舌根後,它們卻又通通伴隨著穀物的香氣,幽幽地在口中蔓延開來;另一方面,白米對照組也令人驚訝,原本米麴所帶來的直白甜味,再經過長時間乳酸菌、酵母菌的互動作用之下,竟然變成彷彿老菜哺的那種微微酸韻、帶著酒香的成熟滋味,相比糙米那種前韻神秘、尾韻複雜,白米的味道整體來說雖然也是多層次的,但卻也好像多了那麼一絲直截了當,彷彿在一入口的時候就跟我們大聲地宣告:「林盃什麼風風雨雨沒見過!」的那種自信的成熟大人感…(待續)
於是在仔細評比之後,我們心中有了答案。無論是白米或是糙米,只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,都一樣能孕育出成熟的味道,但,白米的成熟好像充滿了自信,糙米的成熟則顯得優雅。果然,還是糙米的版本比較貼近我心目中對赤味噌那有如和煦陽光的想像。
因此我們從2023秋天開始,將會開始持續地用糙米來製作赤味噌,期待能在明年秋天完成發酵,跟大家碰面。說到這裡,沒錯…大家現在心裡一定默默吐槽:「原來你寫了這麼多赤味噌怎樣又怎樣,結果居然要等2024年底才吃的到噢」是的,真是對大家感到很抱歉,不過我覺得花時間找到答案、並且更了解發酵這檔事,還是很令我很開心的,所以就迫不急待跟大家分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