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味噌的鹽份,也有很大的學問。自古以來,鹽巴就是食物保存技術中非常關鍵的角色,鹽巴提供的滲透壓能夠讓食物的水分拖出,導致微生物沒有水分可以利用,同時也難以生存。因此,將食物放入高鹽份、高滲透壓的環境,能夠防止食物因為細菌、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而腐敗。當然,不同的微生物對滲透壓的耐受性也不相同,有的非常耐鹽、也有的一點耐受力都沒有,這時候,鹽量的多寡、滲透壓的強度,就好比柵欄的高度一樣,柵欄設立的越高,越少人能跳過去。
↓製作味噌時,將米麴、黃豆泥與「鹽巴」混和
那麼,對製作味噌來說,柵欄要設定多高才足夠呢?這無疑問是個大哉問。因為鹽分5%到13%之間的味噌,都有人在做。通常發酵時間較短的白味噌,鹽分會添加的少,反之,發酵時間長的赤味噌,鹽份則會較高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放置常溫中發酵的時間越長,受微生物影響的時間也就越長,其中負面影響(俗稱腐敗)的風險也當然增加,這時候需要設定的柵欄也就當然,必須較高。
再者,短時間發酵的白味噌,雖然味道純淨、甜味明顯,但因為黃豆蛋白質較沒有時間徹底地轉化為胺基酸,所以味道的層次並沒有赤味噌來的豐富。因此,白味噌如果添加了較大量的鹽巴,會很容易導致鹹味凌駕一切味道,促成死鹹的不良成品;相反地,較高鹽分的赤味噌,因為發酵時間非常長,蛋白質已充分分解,各種鮮味、甘味會在無形間平衡鹹味,雖然鹽分高,但只要時間夠久,就不會造成成品死鹹。
↓這是一罐陳年赤味噌之營養標籤上的鹽分表,鹽分約10%左右
明白田的味噌是個剛剛好的味噌,因此我的鹽份是中間數字——「9%」。
在我剛開始學習做味噌的時候,曾經想說鈉含量應該要越低越好,所以做了幾甕僅添加6%鹽份的味噌,另一方面,也因為對味噌發酵時間的理解還不深,以為發酵越久就代表越好,所以足足放置了一整年。當終於開甕、試吃時,我才發現那幾罐味噌有著很奇妙的酸味,整體來說雖然香氣非常足、豆鮮味也很濃郁,但因為過低的鹽分,導致乳酸菌生長太過旺盛,整體酸度十分的高,拿它來煮味噌湯,有微微的像在喝酸菜湯的感覺。
↓由左至右依序為白味噌煮的味噌湯/淡色味噌煮的湯/赤味噌煮的味噌湯,赤味噌的那碗有一點點酸味,白味噌的完全沒有酸味
發酵這件事就是這麼有趣,任何一點點的因子都能產生蝴蝶效應,雖然我覺得那甕6%味噌的味道並不壞,但我想大家可能不會期待喝到酸酸的味噌湯,因此在那之後,我就開始慢慢調升我的鹽分用量,最後就設定在9~10%(根據季節)這個區間中,搭配3~5個月的發酵時間,目前覺得還挺理想。
歡迎和我們分享你喜歡的味噌味道!